精神健康丨疫後焦慮抑鬱病發增25% 年輕人受「容貌焦慮」困擾拒除罩

醫生診症室

發布時間: 2024/02/23 12:44

分享:

分享:

疫後復常接近一年,由上年三月開始撤銷口罩令,社會一切回復常態,但我們的生活及精神健康又是否已回復疫情前的水平呢? 根據世衛報告,新冠疫情促使全球焦慮及抑鬱症病發率增加 25%,本地的調查亦指港人的家庭快樂指數及個人快樂指數仍然是下降。筆者過去一年都面見了很多青少年及兒童個案,都想同大家分享一下疫後他們比較常經歷的問題,及家長可如何與他們一起走過困難,繼續健康生活。

最新影片:

社交困難

兒童及青少年最能夠學習到社交技巧的地方就是學校。可惜疫情的時候,學習都變成了網課,大家都在家,欠缺了與相近年齡的同學的互動,亦欠缺了課後活動,沒有了學習團隊相處的機會。當回復正常上課後,小組習作,群體課後活動回復,有部分信心較弱的年輕人會自覺社交能力不足,當出現一些非預期的考驗時,就很容易跌入“我不能好好社交”的思想陷井,慢慢形成了社交焦慮,並因焦慮引致的身體不適而開始缺席課堂及其他社交活動。

焦慮狀態

疫情讓我們習慣了戴口罩,但隨著防疫限制的放鬆,發現有部份年輕人出現一個容貌焦慮的狀況,在公開場合不願意除下口罩,就算是用餐及飲水也不會讓別人看到自己的樣子。不願意脫下口罩的原因都跟對自己的容貌沒有信心,擔心其他人會評論自己有關,他們大部分都是比較敏感的。最後影響了人際關係,自信心會更低。

其他焦慮包括不能專心上課,跟不上學習進度,課堂壓力等等,若不及時處理,情況會變得嚴重,有機會出現一些身心症的情況 (即頭痛,肚痛,心口痛等等),引致上學有困難。

同理心

這個詞可能大家都有聽過,其實在親子關係入面,同理心都扮演著一個十分重要的角色。當子女出現以上困難時,我們不必立即想出方法協助他們解決目前「問題」,反而我們能設身處地去感受他們的情緒及想法,講一句”我好多謝你話我知,你一定好難受 (或以其他觀察到的情緒作回應),遠比其他安慰說話及建議更能讓他們感受到被支持。解決困難的方法很多,我們會迷惘/無助很多時因為孤獨作戰,所以想協助子女走出困難,建立一個支援感及網絡更為重要。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【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】用App換獎賞︰https://onelink.to/keyuqm

文章獲香港心理衞生會授權轉載,標題經TOPick編輯修改,原題為《關注疫情後孩子的精神健康發展》

責任編輯:容惠玲

 

撰文 : 張展圖博士 香港心理衞生會臨床心理學家